品鑒“心境”的同時,也在自我審視探尋,原本想像中感覺應(yīng)是高山流水空谷尋幽,卻不料實際上是忙亂一團中感受跌宕起伏,難以言盡。逢歲末年初,遇到了許多沒有預(yù)見到的雜事,心緒難免感覺紛煩,好在2018即將結(jié)束之際,忽然“心境”也在毫無預(yù)兆的情況下來到我的面前,瞬間感覺匯集了整年的欣喜,由衷感謝新茶網(wǎng)。每次遇一款茶,都心懷“敬畏”,隨著茶路漸行漸長,對品鑒更慎,越發(fā)不敢妄言,這種“心境”要得不要得呢?
??
首先看外觀:茶餅外包裝采用類似宣紙的棉紙,廖廖數(shù)筆,文人雅士現(xiàn)其輪廓,修竹孑立略見其形,重墨心境力透紙背,觀其形品其意,透著濃濃的古風(fēng)雅韻,沿續(xù)著一任茶的包裝風(fēng)格。外觀顯得持重雅致,看著就想收而藏之,終究不忍拆敵不過忍不住拆,即拆之則品之吧。
??
背面的折疊很規(guī)范,2018年6月才出廠,邊拆邊可惜,總不由的試想若干時日后可能的味道與感覺,卻不知不覺間,被淡淡的蜜香侵入了。裸露的茶餅略顯灰綠,壓制得很緊實,餅面不太平整,最直接的印象是這茶餅葉片上的毫真多,感覺一縷縷毛絨絨的茶葉條索就被生生壓到了一起。但遺憾的是,由于開拆時屋內(nèi)光線原因,沒有拍出茶毫密布的特寫。
??
實際品鑒:一方面為了慎品慎評,我先后品過三次后才開始著手記述自己的感受;另一方面,感覺辭舊迎新之際到來的小確幸,急切地想與更多茶友分享,所以也與茶友共品過,并分出不少。
??
獨自品飲時,拿出150ml龍泉青瓷蓋碗,7.5克茶量(直接電子秤的秤盤充茶荷),礦泉水、白瓷品茗杯。凈手、燒水、溫杯,開泡。撬開從邊緣看進去,茶餅壓制的層次分明,內(nèi)層料略顯細(xì)碎,淡淡的花蜜香,青味不顯。
??
醒茶一遍直接熱嗅,香氣淡雅不濃艷,掛杯持久。第1泡,約10秒出湯,2-4泡,皆5、6秒間,湯色從淡黃到金黃,茶湯中毫毛恣意游蕩,影響了湯的通透,卻帶來了更鮮爽的口感。茶湯入口,略顯苦也略帶澀,到舌面鋪開再進喉,便既無苦也無澀,隨即生甜、生津,順滑著下去了,感覺不錯。
??
從5-9泡,10-30秒出湯,湯色漸轉(zhuǎn)淡。我泡茶一直注水較柔,每注水皆是定點沿碗壁緩流慢注,所以湯感一直比較穩(wěn)定(關(guān)于注水在跟朋友交流中獲一小心得:前幾泡沿碗壁注水找出水口背面點,后幾泡注水點漸漸挪至蓋碗出水口,既延長了沖泡次數(shù)保證了茶湯口感,也避免了因過早直沖茶造成茶味前濃后淡,可以借鑒)。這幾泡茶湯入口后一直保持回甘快、生津好、杯香久、茶湯順滑,數(shù)杯后背才微汗,沒有特別霸氣的感覺,想來也正契合心境之意。由于我出湯一直不喜用濾網(wǎng),所以茶湯入杯帶了些細(xì)渣,同時新制茶存放時間較短,茶葉內(nèi)含果膠釋放不多,也容易出現(xiàn)這種情況,應(yīng)該不是茶中有雜質(zhì),特此說明。
??
第10-12泡,悶泡1-3分鐘,湯色返深,口感依然比較穩(wěn)定。到13泡悶了5分鐘,嘗了下,也沒到寡淡的地步,但也喝不動了,僅拍照留念。
最后看葉底:葉片鮮活,韌度較好,葉型總體較細(xì)碎,明顯采用了切葉拼配工藝,其中時不時又會露出個別大而完整的葉片。新葉較多,夾雜一些老葉和梗,總體用料級別較高,茶葉較嫩。
??
總評:采用拼配工藝,茶葉嫩度好,用料級別較高,耐泡度較好,雖是新茶,但整體苦澀度低,青味淡,入口回甘快、生津不錯,口感比較穩(wěn)定。廠家可能是有意拼配而追求“物隨心轉(zhuǎn),境由心造”的感受,但我在近期略顯焦躁的工作生活之余,總覺得這款茶韌度有余,霸氣不足,層次不夠豐富,不知存放若干年后又會帶來怎樣的意境?所以,在這樣的心境下,感覺這款茶的價格偏高,還望商家見諒,純屬個人意見,也是本人的實際感受,供茶友參考。實在汗顏,雖品飲數(shù)次,心境之妙仍未完全體會,可能真是需要我靜下來在鬧中尋幽……